“深海勇士”汪品先:“我剩下的这些年,想再踩出一个脚印”

【德耀中华】

光明日报记者 孟歆迪

“大洋钻探、深海探索是我这辈子做成的第一件事,很过瘾!”85岁的汪品先一头银发,平和又愉快。“不过我就爱给自己‘惹麻烦’,在剩下的这些年,我要去做第二件事。”他有些神秘,眼中有光,“我要再写两三本书,探讨如何排除创新思维的障碍,从科学家的角度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现代科学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冬日的阳光透过朴素规整的长方形格窗照进室内,书桌对面的老人言笑晏晏,貌似自我打趣,却让人觉得,他说的一定会做到。

这是一次极特殊的采访。11月5日,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记者想联系汪老先生采访,竟得知:先生虽已高龄,依然以办公室为家,每天骑着自行车七点半到校,晚上九点半回家,即使是春节,也以工作为先。手机不常用,打办公室电话“准没问题”;发信息不一定能看到,但是“时刻在计算机上”,邮件像短信一样“即发即查收”。

这该是怎样一位“钻进工作里去”的先生!12月2日一早,记者走进同济大学,在三楼尽头一间简简单单的办公室内,见到了他。

“我这代人成长的经历和现在的孩子不一样。我出生后9个月淞沪战役就爆发了,我的童年就是战难。我深知中国能走到今天,是几代人的鲜血换来的,没有国哪有家呀?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特别是这些年,看到祖国发展得如此好,真希望在这百年不遇的发展时机里,也有我自己的一份贡献。”汪品先说。

1960年,汪品先从莫斯科大学学成归国,投身于祖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事业。不枯燥吗?如何坚持?他却愉快地说:“如果你的工作就是你的爱好,那就是理想状态。我的‘劳累’其实都是我自己找的。工作就是我的休闲、我的追求。”

他带领团队朝着一个个科学目标进发,在国际海洋科学界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话语权。他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真正的“深海勇士”。

在汪品先等科学家的呼吁下,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让汪品先难忘的是1999年,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那一年,他已经62岁。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了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汪品先任指导专家组组长。通过对南海深部进行系统观测,获得了一系列新发现,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学问题上,提出了挑战地球科学传统认识的新观点。

2018年5月11日至23日,我国自主研制“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完成科学首航。其间,82岁的汪品先9天时间里3次下潜到1400余米的深海,每次下潜观测采样时间都在8个小时以上。在西沙海区1000多米的深海底,汪品先意外发现了一片深水珊瑚林,这是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深水珊瑚林”。

“深水珊瑚高的像乔木,矮的像灌木,这就是一个黑暗世界里的树林啊!”第一次上岸后的汪品先,仿佛是一个沉浸在童话故事中难以自拔的孩子,“我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去了,我刚从仙境回来……”

去年,汪品先为之努力的又一项大科学工程——中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正式被批复建立,总投资超20亿元。该工程瞄准国际学术最前沿,将推动我国“三深”(深潜、深钻、深网)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在汪品先眼中,海洋文明蕴含着一种广阔胸怀和冒险精神。“科学要研究,就是要到现场去。海洋知识的源泉在海里,海洋的灵感也在海里,如果你脱开了真正的现场,就没有这个灵感了。”

即使已经研究海洋科学几十年,汪品先也一直保持着好奇心和求知欲。他时常调侃自己与3000万年高龄的南海相比,还是个小孩。他说:“如果你对科学没有热情,光是对科学带来的好处有热情,这是走不远的。”

在同济大学,如今85岁的他,还走上了“中国道路·名师讲坛”,成为人气爆棚的“思政课教师”;今年春季学期,再次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公选课“科学与文化”。他还“火”出了圈,走进B站为屏幕前的“学生”深入浅出地讲解关于深海的一切。他的粉丝,从课堂上选课的两三百名学生,一下子扩容到网络上百万数量级的“观众”。

他出版的科普读物《地球系统与演变》《十万个为什么(海洋)》《深海浅说》等好书,也深受读者欢迎。

在汪品先看来,科学本来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科学与文化”并不是一般的“科普”,而是科学回归其文化的本性,是他要做“第二件事”的一部分。

从北京领奖回来后,汪品先依旧骑着他那标志性的脚踏车穿梭在校园,这位笑意盈盈的“单车院士”,依旧是同济校园里的一道风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且一次次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为人师者的“光环”与“能量”。

汪品先曾反复提及:“我们要营造创新启发式教育的良好生态。学校不是批发知识的仓库、制造文凭的工厂,而是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洪炉。”

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是什么?汪品先的一番话道出真谛:“一位好老师的一节课、一句话都可能影响学生终生。课堂的成功,不仅在内容,更在于精神。”

采访结束后,记者在乘坐电梯时遇到了汪老先生的同事。这位同事告诉记者,汪老先生走楼梯去食堂吃饭了。

骑自行车、走楼梯是汪品先;挑战深海、勇探大洋是汪品先;但行前路、赤诚求知是汪品先。先生正以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感染感召着人们。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按花掉多少,而是按给出多少评价的。我剩下的这些年,想再踩出一个脚印。”汪品先说。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03日 10版)

编辑: 宝厷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www.ximenweb.com/2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1年12月3日 下午2:05
下一篇 2021年12月3日 下午2:05

相关推荐